“把本科新生引向學術殿堂”“讓年輕優秀人才培養未來更優秀人才”,9月11日至14日,12場“青年科學家面對面”在“新生周”陸續展開。
小型多樣、豐富多態,自主選擇、互動交流,分眾傳播、精準推送,一改參觀、開會、念PPT的單向傳播模式,“面對面”成為新生大學時光的重要“打開方式”。
教育關涉人。對於“彷徨於大學之門”的新生而言,系列“面對面”是他們進入課堂之前與大學老師的首次接觸,這種“首因效應”越看越重要。
彰顯人格魅力和師德風尚
12位青年教師是經過精挑細選的,他們不僅學問高深,還獨具人文情懷。“您是學術大牛”“學長學姐們都推薦您”,這是新生對殷平和高堅兩位教授的評價,這樣的口碑,經過一屆屆學生“代際”傳頌,就成了魅力。
值得留意的一個細節是,蔡鵬教授在交流過程中,總是起身為同學們遞話筒,相信這言傳身教,會銘刻在同學們的心靈。親其師、重其道,當青年教師講究而儒雅地出現在學生面前時,貼近感和親切感劇增,大學學者的氣度完滿呈現,同學們在今後的歲月中將更加信賴他、追隨他。
設置開放話題和興趣燃點
沒有華麗的辭藻,“好玩”“有趣”“有意思”是同學們對“面對面”活動的評價。這就對了!
曹罡教授講攝影、殷平教授説足球、郭亮教授談騎行、高堅教授聊馬拉松、王魯峯老師説科學“吃貨”、彭貴青教授講病毒故事……涉專業更涉人文、涉學科更涉生活,這樣輕鬆、開放、自在的話題,給了新生“大學應該全面成長”的啓迪。
換言之,與大學老師的第一次接觸,給他們呈現的是有血有肉、立體豐滿的人,他們求真,追求科學;他們崇善,追求人文;他們尚美,追求藝術。
傳遞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
寓教於樂、塑造價值是“面對面”活動的重要特點。郭亮教授聊騎行人生,徐強教授暢談科研夢想,柯新利教授談家國情懷,付新華教授談“螢火”之美、唐尚書老師談敦煌文化……細細琢磨,他們講世界觀遠重於講方法論。
或者這樣説,“面對面”實際上就是一堂堂生動的思政課。只談道、不談術,只説理、不識器,“形而上”大於“形而下”。文化的關鍵在於人化。“面對面”迴歸到了人、迴歸到了精神層面和意義世界。正因如此,南湖網的稿件儘量使用白描和實錄的手法,原汁原味展現師生的所思所想。
迴歸坦誠交流和思想碰撞
筆者參加的幾次“面對面”,同學們隨時提問、老師們被隨時打斷、互動交流的笑聲迴盪在活動現場。面對同學們“初生牛犢不怕虎”且略顯稚嫩的提問,他們不但耐心解答還為創新點贊。
互動中見“赤”誠,高堅教授自爆當年“很胖”,蔡鵬教授述説大學遺憾,他們毫無保留地與同學們交流成長中的故事。“真佛不打誑語”,老師們至真至誠的道理,涵育在每個交流細節。心若在,何需播放PPT?
立德樹人是一件宏大敍事,需要無數細節來構成。“青年科學家面對面”開了一個師生交流的好頭,它們和其他106項文化迎新活動一道,構成了“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皆育人”的系統工程。
或者説,“面對面”活動開了一道瞭解大學的“窗”,而放進了“走進學術殿堂”的“大江”來。而在以後的育人中,還需繼續延展“青年科學家面對面”的這種“首因效應”。
(本文作者系校新聞中心記者 川竹)
延伸閲讀: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